紫砂艺术历经数百年传承,无数匠人以匠心铸器,让一把泥壶成为承载文化与技艺的载体。以下20位紫砂高手,或开宗立派,或革新技艺,或融文人意趣,共同铸就了紫砂史上的璀璨星河,是了解紫砂必知的标杆人物。
明代:一砂开宗,万壶同源
紫砂的故事,从两把壶开始。
1、供春
被誉为“紫砂鼻祖”,本为书童,从金沙寺僧处习得制壶技艺。其代表作“供春壶”以树瘿为形,打破传统陶器的规整,首开“自然入壶”的美学风格,“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评价,奠定了其在紫砂史上的开山地位。
图片
▲供春壶2、时大彬
明末紫砂巨匠,时朋之子。他革新制壶技法,首创“调砂法”,使壶体呈现“砂粗质古肌理匀”的质感;更一改早期大壶风气,创制小巧雅致的壶型(如圈钮壶),让壶与茶、与人的握持更契合,将紫砂从实用器物升华为兼具工艺与审美的艺术品,“时壶”之名传遍天下,为紫砂注入持久生命力。
图片
▲圈钮壶清代:文人入壶,雅韵天成
清代的紫砂,因文人的参与,染上了墨香。
3、陈鸣远
康熙、雍正年间“花货”宗师,出身紫砂世家。其作品以自然形态为魂,南瓜、竹笋壶栩栩如生却不失雅致,更开创壶体镌刻诗铭的风气,让紫砂从“茶具”变为“可把玩、可吟咏”的文人雅物,是花货工艺的奠基人。
图片
▲和正瓜壶4、陈曼生(嘉庆、道光年间)
清代书法大家,文人壶的开创者。他不亲制壶,却以“设计”成就传奇——设计“曼生十八式”壶型,由杨彭年兄妹精工制作,将书法、篆刻与壶艺完美融合,“壶小乾坤大,茶清日月长”的意境,让文人壶成为后世追捧的经典。
图片
▲曼生十八式5、杨彭年
清代制壶名家,与陈曼生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他技艺精湛,尤擅光素器,壶体线条流畅,与陈曼生的诗铭、篆刻相映成趣,“曼生壶”的盛名,离不开他对壶型的极致把控,其妹杨凤年亦是制壶高手,“风卷葵”壶尽显女性细腻。
图片
6、邵大亨
道光、咸丰年间紫砂大家,以“简洁庄重”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掇只壶、德钟壶,线条洗练却气度不凡,看似简单的造型暗藏对比例、弧度的极致把控,被誉为“壶中君子”,至今仍是制壶者临摹的范本,堪称“素器之王”。
图片
▲大亨德钟7、瞿子冶(道光前后)
书画家瞿子冶把笔墨意趣揉进了石瓢壶。他设计的子冶石瓢,壶身扁圆如砚台,壶嘴斜出如笔锋,最妙的是壶身刻的竹——竹叶瘦劲,竹节挺拔,与他的书法“同气连枝”。他自号“壶公”,说“壶小如砚,可画可题”,从此,石瓢壶成了文人的“案头知己”。
图片
▲子冶石瓢8、梅调鼎(晚清)
浙江宁波的玉成窑,因梅调鼎成了文人壶的又一巅峰。这位书法大家嫌宜兴紫砂“匠气重”,便自己设计壶型,聘匠人制作。他的壶不追求华丽,却讲究“字在壶上,如人在画中”,壶身刻的“茶烟起处,云生石上”,字与壶浑然一体,连鲁迅都曾托人求购。
图片
▲心舟石瓢9、何心舟(与梅调鼎同期)
玉成窑的“手”,当属何心舟。他制的石瓢壶,壶嘴弧度如新月,壶把握感如古玉,梅调鼎的字刻在上面,像长在壶上一般。他最擅长“隐接缝”——壶身拼接处几乎看不出痕迹,业内说“心舟之壶,天衣无缝”,如今博物馆里那把缺盖的何心舟石瓢,仍被视为“文人壶的标本”。
图片
▲何心舟 一粒珠壶10、王东石(与何心舟并称“玉成双璧”)
王东石的壶,带着江南的温润。他与梅调鼎合作的圆壶,壶身饱满如满月,壶盖轻轻一放便“吸”在壶上,倒茶时盖不脱落。他还首创“砂胎釉彩”,在紫砂上施薄釉,像给壶披了件“半透明的纱衣”,让文人壶多了层朦胧美。
图片
▲王东石制11、黄玉麟(晚清)
黄玉麟最会“复活”经典。他仿的供春壶,连树瘿的虫蛀痕迹都分毫不差;更妙的是他创制的鱼化龙壶——壶盖一掀,龙首从壶嘴探出,龙鳞的肌理、龙须的飘逸,仿佛下一秒就要腾云驾雾。这把壶让“工艺”有了“故事性”,至今仍是壶友追捧的“吉祥符号”。
图片
▲黄玉麟12、余国良(清末)
余国良是“严谨”的代名词。被收藏大家吴大澂聘为专属匠人时,他制的传炉壶方正中见圆润,四角如刀切般利落,却摸不出棱角,业内公认“传炉第一”。1915年,他的瓠棱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拿了金奖,第一次让世界看到紫砂的“精工之美”。
图片
▲余国良 瓠棱壶近现代:泰斗辈出,薪火不灭
当传统遇上时代,紫砂在传承中长出了新枝。
13、程寿珍(清末民初)
程寿珍的掇球壶,是“圆润”的极致。三个大小不一的球体衔接,弧度如流水般自然,握在手里像托着团和气。1915年,这把壶在万国博览会上拿了金奖,外国人第一次知道“中国茶壶能当艺术品”。晚年的他只做掇球、仿古、汉扁三式,每把壶都刻“冰心道人”,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图片
▲寿珍掇球14、顾景舟(“紫砂七老”之一,20世纪泰斗)
顾景舟让紫砂有了“标准”。他对着放大镜修壶,提壁壶的线条误差不超过0.3毫米,石瓢壶的壶嘴与壶把在一条直线上,被称为“壶艺的教科书”。他不光制壶,还写了《紫砂工艺概论》,第一次把“手感”“比例”这些模糊的词变成了精确的数字,让紫砂从“经验活”成了“系统学”。
图片
▲景舟 提壁壶15、朱可心(“紫砂七老”中的花器宗师)
朱可心的壶里住着春天。他的报春壶,梅枝从壶身延伸出来,枝干带着“饱经风霜”的粗糙,花苞却鼓鼓囊囊,像下一秒就要绽放。他说“花器要'活’,不光要像,还要有气”,晚年教徒弟时,总让他们先去梅林里待上三个月,“摸透了花的脾气,才能做活花器”。
图片
▲朱可心 报春壶16、蒋蓉(“紫砂七老”中唯一女性)
蒋蓉的手,比绣娘还细。她的青蛙莲子壶,青蛙的皮肤带着湿漉漉的褶皱,莲子剥开能看见里面的莲心,连壶底的水波纹都像刚被青蛙跳过后的涟漪。有人说“蒋蓉的壶,让人不忍触碰,怕碰坏了那份鲜活”,她把女性的细腻全揉进了泥土里。
图片
▲蒋蓉17、裴石民(“紫砂七老”之一)
裴石民的壶,透着“古意”。他的牛盖莲子壶,壶盖像牛鼻般圆润,盖沿与壶口严丝合缝,倒茶时轻轻一提,“咔哒”一声,利落得像老玉相击。他仿古壶最绝,仿时大彬的圈钮壶,连包浆的光泽都分毫不差,却又带着自己的“朴拙气”,业内说“石民仿古,以假乱真,却高于真”。
图片
▲裴石民 牛盖莲子18、吴云根(“紫砂七老”之一,朱可心师兄)
吴云根的花器,带着“野趣”。他的柿子壶,壶身圆鼓鼓的,蒂把歪歪扭扭,像刚从树上摘下来,还沾着露水。他说“自然之物没有笔直的,要让壶带着'生长感’”,所以他的壶总有些“不规整”的弧度,却比规整的更耐看。
图片
▲吴云根 柿子壶
19、王寅春(“紫砂七老”之一)
王寅春最会“刚柔并济”。他的梅花周盘壶,壶身方中带圆,像块端砚,壶盖和壶嘴却雕着梅花,花瓣的柔与壶体的刚撞出奇妙的平衡。他制壶快且精,一天能做三把壶,每把的壶嘴角度都分毫不差,被称为“快手宗师”。
图片
▲王寅春 梅花周盘20、任淦庭(“紫砂七老”中的陶刻泰斗)
任淦庭的刀,能“画”能“写”。他在壶上刻字,楷书端正如君子,隶书古朴如老碑;刻花鸟,几笔就能让麻雀振翅欲飞,兰花带着清香。一把普通的壶,经他刻过,身价能涨十倍。他教徒弟时总说“刻壶不是刻字,是让字在壶上'活’起来”,如今紫砂陶刻的“刀法”,仍以他的为范本。
图片
▲任淦庭 刻绘这20位高手,跨越数百年,以泥土为纸,以工具为笔,在方寸壶间凝结技艺与情思。他们的作品,是紫砂艺术的“活化石”,更是中国人“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写照——一把壶,藏着的不仅是山水日月,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与温度。
----------------------------------
个人定制紫砂壶
长按识别了解更多详情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不会漏掉任何一篇文章支持请右上点【···】分享!看完请在右下角图片
点个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